友情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学校首页> 校园文化> 【学陶立教】身边的榜样——记原车辆工程系辅导员陈丽萍
【学陶立教】身边的榜样——记原车辆工程系辅导员陈丽萍
时间:2016-12-21   来源:本站   作者:党群工作部   点击:3690次   编辑:党群工作部

    陈丽萍,中共党员,原车辆工程系2015级学生辅导员。她自2011年进学院以来,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了五年多的时间,2016111日工作岗位调动,目前任学生处教育发展中心主任。五年多的辅导员工作中,她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关心同事,工作认真负责,工作成效显著。她曾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优秀辅导员”、“杰出员工”等学院荣誉称号,20163月,她荣获江苏省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优胜奖。

           

关爱,从陪伴开始

对于刚刚脱离中学监管和家庭保姆式看护的青年学生来讲,大学生活有时往往是孤独而无助的,而辅导员的陪伴、在陪伴中为他们清除成长道路上的磕绊,就是最真切的关爱。陈丽萍就是这样以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陪伴着学生最青春的时光。

她关爱学生,坚持将学风引领放在首位。她坚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大一期间,天天早起监督学生早自习情况,晚上监督学生晚自习情况。对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他们谈心谈话,鼓励他们自律自强,培养好习惯,争取大成就。她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当他们在竞赛准备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及时协调,提供帮助。她注重学生其他专业领域的拓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鼓励学生积极考取驾驶证、二手车评估师证、汽车维修工、教师资格证等相关证书,其中她所带的2015级学生中就有1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她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在日常工作时,做到手机24小时开机,QQ每条留言必回复。不论当时有多忙,时间有多晚,只要学生有需要,她总是先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暑假期间,由于有近一半的学生因为考研、培训、比赛等原因留校,她坚持每天在QQ上与学生联系,了解学生留校状况,还经常冒着酷暑到教室探望学生,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

她努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与教育咨询能力、危机事件应对能力、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能力、学业指导能力等。目前,结题党建课题一项,参加过两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同时,乐于与同事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引导,从问题入手

工作五年中,陈丽萍自己也不记得去过多少次医院了,学生生病只要电话来了,她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还记得,2013年有一位很有才华的男生因为大三时失恋加上父母离异,给他精神上造成了很重的打击,又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而患上了轻度抑郁症,曾一度精神萎靡甚至想放弃学业。无奈之下,他想到了陈老师。陈丽萍在放假的前一天耐心倾听了那位男生的故事,在后来的日子里,她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与那位男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联系沟通,终于帮助那位男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慢慢让他重新找回以前自信的自己。 

就这样,陈丽萍用她的爱心和智慧,不断浇灌和滋润着每一个车辆工程系学子的“爱我之心”,在学生获得成绩和奖杯的时候,收到的第一条祝贺短信肯定是陈老师的;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收到的第一句鼓励的话语也是来自陈老师的……现在,不管学生发生什么事情,在第一时间他们所想到的就是:告诉陈老师,肯定有办法!

      

引导,让学生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 

辅导员与学生之所以相处得那么和谐融洽,完全要靠心与心的贴近,爱与爱的对接。真挚的情感是获得学生信任的基础。为了缩短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真正成为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陈丽萍经常到宿舍和学生交流,一学期下来,每一名学生都与她促膝长谈过。从最初不情愿的“被老师找谈话”到学生主动走进办公室,谈入学迷茫、谈专业选择、到大学规划、寝室关系,谈理想、谈学习方法、到自己的父母,谈考研还是就业、谈社团工作,到自己暗恋的对象。通过与每一位学生的多次深度交流,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帮助其解决存在的问题与困扰,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良好服务和有力支持。作为学生们认同的“良师益友”,她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家庭背景以及经济状况。

        

她肩负着230名学生的日常辅导和管理任务。讲起5年多的工作心得和体会,她认为,辅导员最重要的是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加以引导,更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全面的知识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些都是要在日常工作中的体会。

       

她认为作为一名辅导员,工作做到位,也是对她个人的提升。因为做辅导员的工作,她变得更有耐心、更加善于思考,能够更成熟、更准确地引导学生了。

获得的一些荣誉对于她来说,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今后的日子里,她要在新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工作,继续为学院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