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学校首页> 组织机构> 行政部门> 学生工作处>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17-03-12   来源:本站   作者:xyzc   点击:5284次   编辑:xyzc

编者按:今天我们选登了我校工业工程系2015级学生王伟参加支教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从他的报告中不难看出,通过到偏远凉山山区去支教,他丰富了阅历,收获了很多生活的感悟。如果我们从世俗的观念出发,会对这一行为给予功利性的解释,但当我们细细咀嚼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绪,我们就不难发现,生活与我们听到和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我走啊走

走啊走

我要看看世界

翻过那座山 越过那条河

我的梦想已启航

山的那边是什么?妈妈告诉我是海。

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我想去北京天安门升国旗。

争议

炎炎七月,在经过报名、面试、试讲、培训等等三个月以来层层的筛选,度过的一个个的难关,战胜了自己内心的害怕、胆怯,并说服了不愿意让自己前往山区支教的父母长辈们,我们怀着满腔的热血,启程来到凉山,这个传闻之中我们国家最贫穷的地方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短期支教。

短期支教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一个话题,很多人说,你能带给山里的孩子什么?希望?然后再是你临走前给的深深的绝望。你能改变山里的孩子什么?生活习惯?知识见识?还是最后只是让孩子们发现巨大的差距,自卑,然后疑惑......

我一直认为每一个人做每一件是都是会有目的的,只是出发点的好坏罢了,有些人认为我们短期支教只会是让孩子在我们短期接触之后更加的自卑,可是却并没有想到我们带去的或许是希望与乐观的生活态度。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他们以乐观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世界,去改变自己的人生。

但是,对于一直抨击短期支教的人,我想从两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人做出这样的评论,我认为,某些局外之人没有资格对短期支教说三道四,因为他们没有过亲身经历,并不能对短期支教有深刻的理解。之前三轮面试通过加入霂霖支教团队争取众筹的时候,对于那些没有付出任何东西还对我们的行为说三道四的人,我只回了一句话“你去想你想的,我去做我能做的”;二是即使参加过短期支教但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和付出的人。现阶段很多人将短期支教作为一个体验过程,与其说是支教,不如说是旅行。全心全意投入支教的工作者是不会对短期支教产生任何怀疑的。

短期支教究竟谁是受益者?孩子还是大学生?在我看来是一体两面的。在很多人看来,大学生带着自身的目的去支教,给自己的阅历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孩子则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好多社会人这样评价我们这些短期支教的志愿者,为了一张证明,去打破山里孩子原有生活的安静。我想说,我们这群年轻的志愿者,从江苏到四川,三四十小时的火车,三四个小时的大巴,三四个小时的船,一个小时的摩托,在即将到达的前一天晚上我们还面临着个别家庭的不欢迎,拒绝我们的帮助,拒绝我们的支教。我们能得到的并没有什么,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功利心就能驱使我们做到的。在支教期间,我们三十多个队员就分散在周边的村民家,最近的一家也有三四个小时的山路要走,除了我以外基本都是江苏浙江这边的学生,而且女生居多,他们一般是不吃辣的,但是也坚持了大半个月,说实话,作为一个四川人,我都受不了当地的辣椒,更别说他们了。上一次街基本就要一天时间,家里农活也比较多,所以家里吃的差不多都是自己家里种的菜和山里的菌子。中间我们所要承受的也不是一句两句能够将的清楚的。对于那些动动嘴皮子只会抨击我们的社会人,只想说,至少我们去做了,你连做的勇气都没有。

更何况,在我看来,我们带给孩子们的新知识也是不容小觑的。我们来到这些孩子们的水,如果没有水进来,一直都是一潭死水。水流动了,它才是一个良性的循坏。我们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是一束光,能指引他们去追求外面的世界。改变一个生命,时间的长度不一定可靠。许多时候,一天,一小时,甚至一分钟,都能创造奇迹,这是所谓的“永恒瞬间”的价值。是否能在短期支教中创造“永恒瞬间”,最重要的不是专业,不是技巧,是爱和真诚。

偏见

    提到凉山,更多人对于它的印象只有一个字——穷。是的,作为中国最穷的地方,这并不是什么秘密。可是更多的人确实会因为一部分的情况来代替整个大凉山。吸毒,艾滋,暴力等冷酷的字眼就劈头盖脸的向山里的人砸去。就像是我们支教完了回来,有一则新闻中说道一个身患艾滋病的小孩子父亲死了,母亲跟别人跑了,只留下他一个人孤零零的,有些人就会觉得这不是很正常的吗?我想问,难道这是那个孩子自己的选择吗?他生下来就应该受到别人的歧视、生活的如此悲哀吗?

    大凉山毒品泛滥,艾滋病盛行,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社会问题,都与当地的生活状态脱不开关系。有网友把大凉山的贫困等问题归结于当地人的“狭隘自私”、“好吃懒做”。他们对彝族男人的印象是:白天晒太阳、晚上酗酒,最喜欢赶集日到集上喝酒、赌博,不劳动、不学习。
    这些说法虽说只是当地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并非全景,有误解,但也有一定事实依据。不过,这些现象只是当地彝族社会生产凋零、秩序崩坏的表象,不是贫穷的根源。一方面,当地农牧业生产技术已经大大提高,但是土地出产能力极低,不论如何劳作,产量已经很难大幅提高。另一方面,90年代前后,当地发展基本已经和内地及全国的发展脱节。剩余劳动力增加,面向这些地区的招工减少甚至绝迹,相应地便是各类社会问题丛生,毒品问题正是这个时期最为猖獗。没有工作、没有新型收入来源的剩余劳动力必然是社会问题滋生的温床。

懒惰导致贫穷”充满着误解和成见:同样条件下,某人格外贫穷,可能与懒惰有关;但在某个地方的穷人普遍“懒惰”,也许最主要的原因是劳动毫无价值。贫穷和懒惰有时候并不是因果关系,而都是环境伴生的产物。外面的人之所以坚持认为是懒惰导致了贫穷,是因为不知道穷人的生存环境到底是什么样的,不曾目睹也无法想象,最后只能推己及人——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境因素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有人只看到了凉山穷的一面,不好的一面,但是更多的人虽然穷却并没有去偷去抢,他们靠的是自己辛勤的劳动,天没亮就出门,天黑了才会回家。(凉山暑假五点左右天就亮了,十一点左右天才黑)
   大家再看看今年的春晚凉山分会场,热情奔放、火舞欢腾与国同庆,这不就是表现出凉山地的特点、人的特点吗?这不就是凉山的改变吗?它需要的是更多的关怀与机会,还有理解。

认知

归根到底,还是教育的缺失。我所认识所见到的凉山,并没有社会“言论家”口中所描绘的那么夸张。凉山的绝大多数山民都是淳朴勤劳的,那里的成年人,大孩子,老奶奶,在七八月核桃丰收的季节,每天都顶着炎日用长竹竿打核桃。然后用比人高的竹筐背回到家中。核桃是果实的果核,我们平时所吃到的核桃,都是处理好的,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核桃长得像小青苹果一样。刚打下来的核桃,最初步的处理就是要去掉核桃外面的一层青皮,一双手套,一把美工刀就是他们处理核桃的工具。每个核桃都要去皮,每家每户成吨的核桃一个一个的去皮,不知道要用多少精力。每家大概年产都有两三顿核桃。而核桃果皮的色素,通常都会染黑他们的双手,手套也挡不住,一黑就是一个月。听老爷爷乐呵呵的像讲笑话似的说,剥完核桃的一个月都不敢出去,别人以为手被烧焦了,一双黑手怕吓到别人,实在不行要出门也得带双手套。据我所知,那里的核桃价格买到并不好,在我们这儿买核桃一小袋好几十在那儿就天价了。

山里的交通也十分不便,去趟县里要骑半个多小时的摩托车到码头(摩托车是那儿唯一的代步工具),做两个小时的船,再坐三个小时的汽车,通常出一趟山要两天,当天来不及往返。不便的交通,以至于山里没有任何商店。一日三餐全靠山,有啥吃啥,山里的菌菇多,每逢下雨,起个大早到山里采蘑菇,翻个七八座山,手脚并用,采一筐菇,桌上就多了一盘菜。所谓的野味儿,也饱含着汗水。

我所认识的凉山人也没有想象中的穷和落后,家里该有的都有,差是差了点,偶尔杀个猪宰个鸡,叫上亲朋好友,每人一瓶冰啤围着烤架吃烧烤,那里的生活总是简单而快乐。

总结

暴力,艾滋,吸毒,懒惰,在我亲身经历后我并没有发现,没有否定它们的存在,但是否定了网友眼中的凉山概状。我的记忆中,留下的印象是凉山的美丽风光,凉山人的淳朴好客以及勤劳能干。山里人的微笑与山的厚重都让我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在那里待了半个多月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心的安静。离别时孩子的真挚的情感永远打动人心。希望我们微弱的力量能够改变那座山。